安徽省建制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合安慶、徽州二府首字為名。在這塊土地上,特殊的佛教因緣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產生了悠久的佛教歷史,造就出眾多的佛教祖庭,遺留下豐厚的佛教遺產。特別是作為禪宗發源之地、地藏信仰中心,使安徽佛教舉世矚目。改革開放以來,安徽佛教各種勝緣具足,大批祖庭重光,在以文治國和建設美好安徽事業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光大佛教祖庭,弘揚佛教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佛子的神圣職責和使命。
一、安徽佛教資源豐富,祖庭眾多,在漢傳佛教歷史和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1、皖北和皖東南地區是佛教較早傳入中國的地區。
安徽省地處南北要沖地帶,連接中原和沿海,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自古就是文化活躍之地,佛教文化在這里也非常活躍。追溯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可以一直到西漢末期。據《后漢書》記載,漢明帝的同父異母兄弟、分封于楚國的劉英早在后漢永平年間即在宮中祭祀黃老及“浮屠”(即佛)。當時的楚國,也即統領了現在安徽的全境。劉英所住楚國王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其信奉的佛法逐漸向皖北地區蔓延開來。據 荷蘭漢學家許里和研究,約在公元50年前后的這段時期, 佛教已經滲入 安徽北部、河南東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這一數省接壤的廣大區域。
不久,劉英被告犯有“企圖謀逆罪”而被流放到位于江南的丹陽(今安徽宣城市),更是直接將佛教帶入安徽。隨同劉英一同來到江南的有上千人之眾,這上千人之眾的隊伍是一支龐大的佛教宣傳隊,佛教的種子開始灑播到了安徽西南部的廣大地區,并且生根發芽。宣城涇縣城南曾有萬壽寺,始建于東漢順帝年間,這是安徽較早有文字記錄的寺廟。
東漢末年,北方地區頻繁暴發農民起義,軍閥之間也連年發生相互征戰,而此時的安徽淮北一帶卻相對安定,因此,大批難民向這一地區逃奔而來。在這批流民中間,有一位佛教徒名叫笮融,他利用當時掌管軍隊錢糧的機會,不僅建造了大量的佛寺,同時他還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銅佛。據《三國志·吳志》記載:“笮融,丹陽人……大起浮屠祠,以銅為人……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包括皖北地區,不僅有了佛教寺宇,同時也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尊佛像,正因為有了佛寺和佛像,便也有了前來舉行佛事的的信眾。
由于外國僧人的不斷來華,更由于譯經事業的不斷興盛,一些中國的佛教徒開始效法外國僧人走上出家的道路。根據歷史記載,大約是在后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中國第一位出家的僧人嚴佛調就是安徽淮北的臨淮(今安徽宿遷西北)人。在他的老師安世高的指導下,嚴佛調與另一位安息國的僧人安玄合譯了中國最早的大乘經典之一的《法鏡經》。
隨著北方戰亂的加劇,進入三國時代,洛陽長安一帶的居民以及僧侶大批南移,佛教的中心開始由北方而移到江南,因此促進了后來的東吳佛教的盛行。當東吳的國主孫權建立了他強大的吳國的時候,有兩位從西域而來的僧人分別來到了當時吳國的都城建康。他們就是支謙和康僧會。這是兩位善巧方便的僧人,他們分別利用自己獨特的智慧不僅贏得了國主孫權的信任,從而為自己的譯經和弘法事業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還培養了大批的佛教信眾。在這期間,他們在江南不僅譯出了包括《維摩詰經》、《首楞嚴經》在內的大批大小乘經典,而且建造了第一尊舍利塔。在此影響下,江南地帶佛教大興,大量的佛寺開始建造。安徽境內留存至今的一些古老的佛寺,差不多都是在當時建立。如今天馬鞍山地區的化城寺、廣濟寺,全椒縣的石溪寺,無為縣的雙泉寺等,成為安徽較早的佛教祖庭。
西晉時期,西域僧人佛圖澄來到中國,不僅利用他在統治者心目中的威望廣弘佛教教義,而且大造佛寺。他一生所造佛寺大約有八百余所,而太湖縣境內至今猶存的佛圖寺據說就是佛圖澄所造。
南北兩朝,尤其是南朝政府的大力推行佛教政策,使佛教得到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譯經事業成就顯著。繼西域僧人卑摩羅叉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石澗寺譯出了最早的律藏《十誦律》后,中國成實論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僧導在壽春創立了東山寺,成為南方派成實論師的先導者,他先后譯出了《成實論疏》、《三論義疏》及《空有二諦論》等成實派的代表作。
由漢未至隋初,其間四百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不安的年代,而佛教卻能在這一期間越演越盛,飽經戰火和動亂的人們正是因為有了佛教,才最終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柱和心理上的依持,這不能不說是佛教所特有的殊勝因緣,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奇跡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佛教的上升時期,也是安徽佛教的興盛時期,由此向周圍輻射,推動了佛教在全國特別是南部地區的傳播。
2、皖西南地區是中國禪宗發源之地。
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佛教在安徽較早的傳播和盛行,為中國禪宗營造了一塊生長的沃土。
說到中國的禪宗史不能不提到菩提達摩,然而菩提達摩禪法的種子得以傳播,又不能不提到中國禪宗史上另兩位杰出的禪師,那就是被稱為二祖的慧可大師和三祖僧璨大師。當菩提達摩大師從南方渡海來華,其禪法在玄學盛行的江南未能找到知音,傳說他與梁武帝話不投機,便一葦渡江,來到了河南嵩山,于一個山洞內面壁觀心。直到九年之后,弟子慧可才投于門下,于是菩提達摩的禪法終于有了合適的傳人。
公元574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廢佛運動,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北周法難”。在廢佛的淫威下,接受了達摩衣缽的二祖慧可攜四卷《楞伽經》南下,來到皖西南皖公山(潛山縣天柱山)一帶,尋找先期到達這里的弟子僧璨。慧可曾卓錫太湖縣獅子山,后上岳西縣司空山,將衣缽傳于三祖僧璨。當年,慧可在獅子山和司空山分別留下二祖禪堂、二祖禪剎,這兩地也就成為二祖道場,成為中國禪宗之濫觴。
慧可與僧璨往來于太湖縣與司空山之間,培養禪法的種子,壯大了中國禪宗的隊伍,從而改變了自達摩以來禪宗的頭陀行,中國禪宗的山林化和僧團化從此開始。在皖公山,三祖僧璨又完成了第三次衣缽真傳,將衣缽傳給了當時只有14歲的弟子道信。位于潛山境內天柱山下的三祖寺即是他們傳法和論道的重要道場 。
之后,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移錫湖北黃梅縣,但鄰近的皖西南地區也是他們傳法的重要地區。五祖弘忍曾以太湖縣西風禪寺、宿松縣五祖禪林作為坐禪說法之地。
到了中晚唐時期,禪宗開始向山林化和田園化發展。南宗馬祖道一的弟子普愿禪師在池州南泉山(今安徽省銅陵市境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禪宗園林,當時在南泉普愿禪師的禪林中集中了少至幾十、多至上百的禪僧。此外,還有投子大同禪師在桐城縣投子山弘禪,其禪法繼承了他的師祖曹洞宗石頭希遷。黃檗希運禪師住持宣城境內的廣教寺、水西寺,這些寺院也成為黃檗禪的祖庭,為臨濟禪的源頭。
唐末至五代,禪宗逐漸形成五家七派。這些宗派源于江西等地,但許多宗派的興旺則在安徽地區,特別是集中于二、三祖道場所在的皖西南地區。臨濟宗下,楊岐方會禪師在江西楊岐山創楊岐派,楊岐派二世白云守端禪師從江西來到安徽太湖縣海會寺,楊岐派在白云守端及其弟子五祖法演、再傳弟子“演門三杰”(圓悟克勤、太平慧勤、龍門佛眼)手上真正發揚光大,影響海內外。今天的太湖縣海會寺、龍門寺,潛山縣太平寺等,也成為臨濟宗的重要祖庭。禪宗另一重要宗派曹洞宗從五代到宋初一直宗門不振,直到由住持浮山(今屬銅陵市)的浮山法遠禪師代傳衣缽給投子義青禪師,義青住持太湖縣海會寺、桐城市投子寺,這兩寺也成為曹洞宗中興祖庭。除這兩宗外,其他云門宗、法眼宗也在安徽一些寺院有過重要的發展史。
3、皖南九華山是地藏信仰之中心。
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期,而這一時期安徽佛教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九華山佛教的興起。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的東南部青陽縣境內,它北俯長江,南望黃山,西接古城池陽,最高峰十王峰海撥高度約1342米,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九華山古號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著名詩句,遂改名為九華山。
唐開元末(約公元741年),出身于古新羅國王家的金喬覺歷盡艱難險阻,航海入唐求法,最后終于來到了九華山。他于一個山洞中苦修苦行,渴飲山泉,饑食白土。人們感動其行,為他建造了一座寺宇,這就是九華山目前最古老的寺宇化城寺。他的行為也感動了當時的地方官員,為他立額施舍。無數的善男信女一批批來到九華山,九華山佛教由此而開始大興。
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已經九十九歲,他忽召徒眾告別,然后跏趺示寂。當時山鳴石隕,扣鐘嘶啞,群鳥哀啼。其肉身趺坐于石函中經三年而顏狀如生,兜羅手軟,而搖動其骨節,如撼金鎖。據佛經:“菩薩鉤鎖,百骸嗚矣,知其為圣人降世也。”因此,人們尊他為地藏菩薩,遂于神光嶺上為他建塔供養。后人因其俗姓金,又尊他為金地藏。
據《地藏本愿經》等地藏經典記載,地藏菩薩曾發大誓愿:“我今盡未來劫,為是受苦眾生,廣設方便,悉令解脫,我方成佛。”“若不先度罪苦眾生,令其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愿成佛。”九華金地藏的出現,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真正的地藏菩薩,從此九華山成了地藏法門的信奉者朝圣的圣地。再加上歷代帝王對九華山的推崇和賞額,至明清兩代,九華山遂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成為海內外地藏信仰之中心。
還值得一說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重視佛教的發展。以他出家的皖北鳳陽龍興寺建設為開端,安徽佛教又贏來一個興盛時期。在安慶,初建于北宋開寶年間的迎江寺得到了大規模的修復,并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了全省、也是長江沿岸最大最高的寺塔振風塔。明末四大高僧與安徽佛緣殊勝,如憨山大師為安徽人,蕅益大師住九華山等。明亡后,又出現了許多高僧:浮山僧人宏智,俗名方以智;歙縣僧人漸江,為中國畫壇中新安畫派重要的奠基人;九華山百歲宮的無瑕禪師,成不壞之身,被明崇禎皇帝賜為“應身菩薩”。他們卓錫的寺院,也成為中國佛教中具有一定影響的道場。
二、改革開放,因緣具足,安徽佛教祖庭重光,其在社會和人心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彰顯。
1、九華山已成為世界級佛教觀光圣地。
安徽佛教祖庭也是歷盡興廢。直到改革開放,宗教政策落實,祖庭重光,氣象日新。自1978年至1986年八年時間,九華山恢復和新建寺廟達100多座,其中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祗園寺、甘露寺、旃檀林等50多座寺廟分別被國務院和安徽省政府公布批準為全國或全省重點寺廟。1986年,九華山祗園寺舉行了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授受三壇大戒的三項佛事活動,仁德長老由選賢制而被推為祗園寺方丈,從而彌補了祗園寺40余年沒有方丈的缺憾。與日本、美國、韓國以及新加坡等地進行佛教文化交流非常活躍。上個世紀九十年,由仁德長老發愿倡導建設的地藏大銅像,于2013年正式建成開光圓滿。大愿文化園的建立,使九華山佛教又有了一個新的地標。2016年,九華山佛學院復辦,也標志著九華山佛教教育事業開啟了新的歷史。九華山現已成為世界級佛教文化觀光圣地,成為海內外地藏信仰的核心。
2、禪宗祖庭的恢復得到教內外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安徽省作為中國禪宗源流之地,祖庭恢復和建設得到以原會長趙樸初居士為代表的前輩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視。
1990年,趙樸初居士回到故鄉安徽,參加九華山廟會,視察九華山佛教,指示九華山一定要圍繞佛教這個中心,將地藏信仰進一步發揚光大,為九華山佛教發展指明民方向。離開九華山,他來到安慶,親臨二祖道場——太湖縣獅子山和岳西縣司空山,為二祖道場恢復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回京途中,又視察了三祖道場——潛山縣三祖寺。
1991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決定修復二祖道場。在趙樸初居士的親自過問下,經過佛學專家認真考證,成立了以趙樸初居士擔任名譽主任、香港圣一法師擔任顧問、仁德法師擔任主任的二祖道場修復委員會,并于《法音》1992年第4期發表《修復二祖道場緣起》。1992年10月,趙樸初居士利用在京召開中佛協六屆佛代會之機,將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寺院住持召集一堂開會,親自為二祖道場募化建設資金。1997年,太湖縣二祖禪堂、岳西縣二祖寺相繼恢復建設。2014年,由香港楊釗居士捐資近億元新建的二祖寺下院大雄寶殿舉行竣工典禮。今天二祖寺寺宇輝煌,美侖美奐。
三祖寺較早得到恢復,并且不斷擴建與更新。其他如五祖道場——太湖縣西風禪寺,馬祖道場——潛山佛光寺,南泉普愿道場——銅陵市南泉寺,黃檗希運道場——涇縣寶勝寺,白云守端道場——太湖縣海會寺,投子義青道場——桐城投子寺等也得到恢復或正在恢復之中。
3、對佛教祖庭文化挖掘和利用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除一些禪宗祖庭得到恢復外,還有一大批其他宗派重要祖庭和寺院先后重光,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象。如安慶市迎江寺,合肥市明教寺、開福寺、忠廟、相隱寺,黃山市翠微寺,蕪湖廣濟寺,滁州瑯琊寺,馬鞍山褒禪寺等等。
在安徽省有關部門和省佛教協會的重視下,一方面致力恢復祖庭,另一方面重視對佛教祖庭文化的發掘和利用。組織專家學者,編輯出版《九華山志》、《迎江寺志》、《三祖寺志》等書籍。召開了多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會,如“國際地藏信仰學術研究會”、“安慶市禪宗文化學術研討會”、“中韓南泉普愿禪師學術研討會”、“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暨太湖禪宗文化學術研討會”、“水西佛教文化論壇”等。太湖縣西風禪寺還建起專題禪宗文化館等等,著力弘揚祖庭文化。
祖庭建設和文化弘揚,不僅促進了佛教自身的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直接推動了旅游事業的發展,來到九華山游客、香客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其他的佛教祖庭,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景點。人們通過對佛教歷史文化的了解,以佛教教理來感悟和指導生活,起到了凈化心靈和和諧社會的作用。
三、結語
在安徽,還有若干佛教祖庭,等待恢復。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時期,中國佛教也正朝著一個更新更高的目標邁進。中國的實踐證明,國事興,佛事興;國事衰,佛事衰。黨中央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織部分,我們深知,我們佛子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十分重大。作為佛子,唯有順應歷史潮流,不負佛陀的重托,不負時代的重托,為光大如來家業、推動社會向前健康發展而勇猛精進。